红25军战史(6)皖西北地区军民的英勇斗争
一、组织中共鄂皖工作委员会,成立红27军
1932年9月底,红四方面军主力由英山向黄安地区转移途中,张国 焘以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名义致信中共皖西北道委书记郭述申,让他与 东路游击司令员刘士奇、第27师师长徐海东等组成中共鄂皖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鄂皖边界地区的工作和武装斗争。
10月1日,第27师79团由师长徐海东率领,在西界岭完成掩护红 四方面军主力向鄂东北地区转移的任务后,撤至英山以北金家铺地区,与中共皖西北道委机关及一部分地方武装会合。在金家铺地区,还聚集着跟随红四方面军转移而被敌堵截留下的两万多名各级地方干部、群众 和四千多名红军伤病员。这些干部和群众在强敌进攻面前,没有动摇革命的信念,抛家别舍, 一直跟随部队进行艰难的转移。
当时,在皖西北地区有敌人8个师又两个独立旅,敌我力量悬殊, 红军处在敌人四面包围之中,形势极为险恶。在此严重形势下,中共皖 西北道委于10月1日在英山土门潭召开会议,分析了当时皖西北地区的 形势,认为:敌人必然要派重兵到鄂东北'追剿'红四方面军主力,因 此,皖西北地区的红军应积极活动,以钳制敌人;同时,要掩护两万多 名地方干部、群众和伤病员安全转移。为此,亟须统一组织,统一领 导,加强武装斗争。会议根据中央分局指示,成立了中共鄂皖工作委员 会,书记郭述申,委员有刘士奇、徐海东、吴保才、王建南等。并将聚 集在金家铺一带的红军和地方武装统一编成红27军(亦称红军东路军)。 会议还确定了部队的行动方针:突出敌人包围,从内线转向外线,向东行动,避开敌人锋芒,以调动、钳制敌人,寻机打击薄弱之敌。
10月2日,在金家铺的河滩召开大会,正式宣告红27军成立。中 共皖西北道委机关和道区军事指挥部机关改编为红27军军部机关,军长 刘士奇,政治委员郭述申,副军长吴保才,政治部主任江求顺。下辖第 79、 第81师。第79师师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王建南,辖第1、第3团。 第1团由第27师79团改称,团长张四季,政治委员杜本莲;第3团由 六安、霍邱两个独立营和皖西北道区军事指挥部战斗模范营及英山、霍 山、六安3个保卫连合编而成,团长程启波,政治委员詹大列。第81师 师部由军部兼,辖第2、第5团。第2团由英山独立第13团改称,后蕲 春游击队也编入该团,团长熊海清,政治委员曾照瑞;第5团由霍山独 立团(两个营)和五星(霍山西部燕子河地区)独立团等合编而成,团 长陈光辉,政治委员洪善维。道区军事指挥部直属部队改为军直属分队。全军4500余人。
二、转向外线行动,寻机歼灭敌人
红27军成立后, 一面积极钳制和抗击敌人, 以配合留在根据地的红 军反'围剿'斗争, 一面掩护两万多名地方干部、群众和伤病员随军转 移。当时,围追堵截红27军的敌人有梁冠英第25路军(辖第32师和独 立第5旅)、上官云相第47师、郝梦龄第54师、曾万钟第12师、陈调元第46师、宋天才第75师及反动地方武装顾敬之部。
为避敌锋芒,根据中共鄂皖工委决定,红27军向太湖、宿松方向 前进。经太湖弥陀寺、蕲春张家搒、宿松陈汉沟,于10月9日到达宿松 趾风河。在趾风河以东栗树嘴、昔家垄,遭敌第46师两个团的堵击。军 领导认为第46师战斗力较弱,红军指战员求战心切,趾风河一带地形有 利,于是决心集中全军力量,歼灭该敌。确定由徐海东率第79师1团迂 回至敌人侧后,其他各团从正面发起攻击。战斗打响后,徐海东带领部 队迅速攻占小石门制高点,切断敌人的退路,予敌以重大杀伤,敌人顿 形混乱。其他各团也乘势发起猛烈的攻击。激战至16时,毙伤俘敌约 1个团,俘敌副团长1名,缴获迫击炮两门、机枪8挺、步枪500多支、 子弹40000余发。红军亦伤亡百余人。随后,红军撤至趾风河南北一线, 控制叫雨尖、白崖寨等制高点,防敌反扑。10日,敌第32师及宿松反动 地方武装陈金旺'猎虎队'从陈汉沟方向追来, 占领了趾风河西南的云 天岭等制高点,凭借猛烈的火力掩护,疯狂地向红军叫雨尖一线阵地攻击。
敌第46师的两个团残部,也从趾风河以东向红军攻击。红军腹背受敌。
战局呈胶着状态。激战至黄昏,红27军遂主动撤出战斗,乘夜向太湖弥陀寺方向转移。
趾风河战斗,虽然没有打破敌人的围堵,但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在一个时期内,敌未敢轻举妄动,为红27军转战赢得了时间。
10月中旬,红27军经店前河、河图铺,到达潜山衙前镇(现岳西县 城)以东的一条山沟里,遭敌第54师堵击。后面随行的群众和伤病员也拥到沟里。人多沟窄,行走困难,情况万分危急。红27军迅速抢占了衙前东侧的几个山头,抗击数倍于己之敌,同时组织群众火速转移。红27 军与敌激战3个多小时,反复冲杀10多次,终于打退敌人的进攻,毙伤 俘敌数百人,掩护随行的地方干部、群众和伤病员安全地转移。红军亦 伤亡300多人,第1团1营政委、2营营长和政委、3名连长和6名指导 员均壮烈牺牲。战后,随行的伤病员纷纷要求归队,先后有300多人补充到第1团。
衙前战斗后,红27军向北转移,拟渡过淠河返回皖西北革命根据地。 行至头陀遭敌第32师堵击,激战5小时,因前卫第3团失利,红27军 遂折转向东。10月24日到达官庄地区,全歼敌第32师1个营。之后, 红27军星夜向桐城土岭方向转移。在土岭又遭敌第32师堵击,经激烈 战斗,冲破敌人的围堵,直插桐城大沙河。敌人紧追不舍,跟踪追击20 多公里,至桐城大沙河边。红27军渡河后,第1团随即占据河东的有利 地形,隔河与敌人展开激战。敌人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气焰十分嚣张, 企图抢渡大沙河。第1团顽强地阻击敌人,打退敌人多次进攻,粉碎了 敌人的渡河企图,敌人死伤惨重。至16时,敌人再也无力发起攻击,红 27军遂主动撤出战斗。此战,红27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第1团伤亡 200多人。许多归队不久的伤员,旧伤未愈,又添新伤。战后,又有200 多名伤病员归队补充到战斗连队。他们当中,有些人伤口还化着脓,就又拿起武器,继续进行战斗。
大沙河战斗后,红27军经舒城晓天镇、六安毛坦厂附近,于11月 初到达霍山三里店。在这里召开了中共鄂皖工委和军领导干部会议,总 结一个多月来在东线转战的经验。会议认为,红27军远离根据地,缺衣 少粮,部队天天行军作战,兵员补充和伤病员安置都有困难。于是,决定渡过淠河,返回皖西北革命根据地。
11月6日晨,红27军到达淠河东岸磨子潭附近。敌第32师94旅已 经占据河西岸的大小山头,控制了黑虎尖制高点,堵住红27军的去路。 敌第47师也跟踪而至,占领了红27军来路上的两侧山头,切断了红27军的退路。红27军被压在河川峡谷里,情况异常危急。军长刘士奇决定立即突围,并把这一任务交给第79师1团。在徐海东的率领下,第1团 冒着敌人的密集火力,强渡淠河,向敌人黑虎尖阵地发起攻击,用刺刀和 手榴弹杀出一条血路。由于敌人火力凶猛,刚打开的突破口很快又被封 锁,徐海东带领突击队再次攻击。同时,军首长命令第3团团长程启波率 领突击队,从敌侧翼设防薄弱的几丈高的陡壁攀登上去,突然杀向敌人。 敌人猝不及防,顿形混乱。军首长率领后续部队及地方干部、群众和伤病 员乘势突出包围。此战,毙伤敌数百名。红军亦伤亡数百名,军政治委 员郭述申、第79师政治委员王建南及第1团政治委员杜本莲均负伤,许 多随行参战的群众牺牲。磨子潭突围,显示了红27军是一支经得起战斗考验的打不散、拖不垮的部队。
突围后,红27军经大化坪、漫水河、西界岭、前后畈、罗田僧塔寺, 向皖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南部前进。红27军鉴于1个多月来连续战斗,部 队减员较大,遂在西界岭附近进行了缩编。将第5团分别编入第1、第2、 第3团。同时,号召随行的地方干部和群众返回原地和家乡,恢复地方工作,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1月14日,红27军到达皖西北革命根据地的边缘吴家店地区。根据地人民群情振奋,红军指战员也如同回到了久别的家乡。
翌日,敌第32师和第47师尾追而来。全军下定决心,绝不许敌人 进入根据地危害人民群众。遂在吴家店以东包畈河北岸占领有利地形, 成一线展开,顽强阻击敌人。敌人出动飞机38架次,狂轰滥炸,掩护其 地面部队进攻。经三昼夜激战,红27军打退数倍于己之敌的多次冲击, 毙伤俘敌近千人。红军伤亡数百名。第1团团长张四季壮烈牺牲,后由黄绪南继任团长。
三、 开赴鄂东北,与留下的红军各主力团会合
包畈战斗后,敌第32、第47师因伤亡惨重,停止了追击,红27军 胜利地进入赤南(商城南部)革命根据地。11月18日到达大埠口,与坚持这一地区斗争的第75师224团会合。该团曾于9月底在东西界岭之间掩护红四方面军主力向鄂东北地区转移,在西界岭附近截歼敌百余人 之后,东出至舒城附近,插入敌后,打击土豪劣绅,消灭民团,宣传教 育群众,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同时,抓紧时机,休整部队。10月上旬, 又由磨子潭渡过淠河,返回皖西北革命根据地,活动于英山、霍山之间。 10月10日,在流波疃歼敌第12师96团1个营。后转至金家寨以西飞旗山、四道河、大埠口等地活动。
红27军在大埠口进行了短暂休整。中共鄂皖工委在此召开会议,根 据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对恢复皖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工作作了部署。决 定留第2团,由副军长吴保才、政治部主任江求顺率领,恢复和坚持皖 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第1、第3团及第224团由中共鄂皖工委和军长 刘士奇、政治委员郭述申率领,开赴鄂东北找中共鄂豫皖省委汇报工作 及与各主力团会合。并对随军行动的皖西北地区的干部、群众和伤病员进行了安置。
红27军在赴鄂东北途中,于商城新店子夜袭顾敬之反动民团,毙伤 其200多人。之后,部队到达光山沙窝集。红军在沙窝筹粮时,敌第75 师1个旅从商城县西余集追来。军首长决心集中全部兵力,消灭该敌, 决不让敌人进到鄂东北革命根据地内。遂在沙窝附近占领有利地形,经 激烈战斗,将敌击溃,歼其一个营,并追击敌人10余公里,从而结束了 东线游击行动,顺利地进入鄂东北革命根据地。11月24日到达黄安七里 坪附近,与省委及红军3个主力团会合,第224团即归第75师建制,第 1 团仍恢复为第27师79团,第3团归第27师指挥,红27军番号撤销。 根据斗争形势需要,省委决定:撤销中共鄂皖工委,恢复中共皖西北道委; 撤销中共豫东南道委,原豫东南道区所属各县,分别划归中共鄂东北道委和中共皖西北道委领导。
红27军到达鄂东北后,省委没有全面听取中共鄂皖工委和红27军 在东线转战经过的情况汇报,没有及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而是听信了 片面的反映,对军长刘士奇作了错误处理,于1933年年初'肃反'中将其错杀。
刘士奇,湖南岳阳人,生于1889年。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 年任中共岳阳地方委员会书记。1927年到南昌参加中共江西省委领导工 作。大革命失败后,曾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员兼中共九江市委书记。1929 年任中共赣西特委委员、秘书长、特委书记。1930年年初任红军第6军 政治委员。后被选为中共红4、红5、红6军共同前委委员、常务委员, 并任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兼宣传部长。1931年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作, 历任红4军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他在第四次反“围剿” 斗争初期,担任红军东路游击司令员,后为红27军军长,率部于东线艰 苦转战,对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追认刘士奇为革命烈士)。
红27军组建以来,在中共鄂皖工委的领导下,采取从内线转向外线 的行动方针,转战英山、罗田、蕲春、宿松、太湖、潜山、桐城、舒城、 霍山、六安、商城、光山等10余县,行程约2000公里,钳制了敌人5 个师以上的兵力,经历大小战斗数十次,多次打垮了敌人的追堵,歼敌 近4000人,减轻了根据地的压力,配合了留在根据地的红军的反'围剿' 斗争,保存了数千人的武装力量,并使部队受到了锻炼和考验。红27军 还掩护了一大批地方干部、群众和红军伤病员,并使之安全转移,随军 返回根据地,他们当中,有的成为组成皖西北第1、第2、第3路游击师 的基础,有的则继续担负了地方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工作, 为以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贡献。红27军在转战过程 中,宣传和发动群众,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鼓舞了群众的斗争信心。
与此同时,皖西北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在敌重兵压境、根据地沦 陷、失去统一领导的情况下,纷纷组织游击队、赤卫队,同敌人展开了 英勇不屈的斗争。由六安六区游击队和部分红军伤病员组成的洪家山战 斗营,袭击了莲花区公所,活捉了当地民团头子杨结巴子。中共六霍县 委委员汪孝芝,不顾敌人残酷镇压,组织领导群众坚持斗争。她到井上庄发动群众时,由于坏人告密被敌人包围。为了保护群众,她挺身而出,英勇就义。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主力部队、地方武装、游击队和广大人民 群众英勇斗争,不断地打击了敌人,并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是,由于 部队分散在各地,缺乏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因而不能有力地打击敌人。 根据鄂豫皖地区斗争形势的发展,重新组建主力红军,已成为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最为迫切的任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